(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根據統計,截至發稿,開年以來共計有14家銀行獲得機構調研,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蘇州銀行、常熟銀行、杭州銀行3家銀行均獲得超百家機構扎堆青睞,吸引券商、基金等眾多機構的目光。
從被關注的問題來看,資本新規實施后,將對銀行有何影響成為機構關注的重點。此外,零售貸款情況、凈息差走勢等也是機構重點關注的方面。近期銀行股二級市場表現有所波動,券商分析師指出,海外銀行流動性風險持續演繹下,當前國內銀行業流動性風險穩定可控。整體而言,板塊步入可積極配置區域。
江浙銀行獲調研次數多 區域銀行受青睞
根據統計,開年以來獲得機構調研次數最多的為常熟銀行。數據顯示,常熟銀行共計吸引超過100家機構前往調研,被調研總次數為25次。其中,1月共計調研6次,2月有17次,3月以來則獲得2次調研。
從參與調研的機構數來看,除常熟銀行吸引超百家機構外,蘇州銀行、杭州銀行亦在今年以來獲得超過百家機構前往調研。其中蘇州銀行最多,為132家,杭州銀行為100家。另外,成都銀行、無錫銀行、齊魯銀行等均獲得超20家機構調研。
瑞豐銀行、蘇農銀行獲調研次數均超過10次,分別為18次、10次。齊魯銀行、成都銀行、蘇州銀行、杭州銀行、紫金銀行、廈門銀行、無錫銀行、張家港行、貴陽銀行、渝農商行、江陰銀行被調研總次數分別為9次、8次、7次、4次、4次、4次、3次、3次、1次、1次、1次。
就3月機構調研銀行的情況,共計有7家銀行被青睞,分別為蘇州銀行、常熟銀行、杭州銀行、齊魯銀行、蘇農銀行、貴陽銀行、廈門銀行,其中,貴陽銀行為今年以來最新加入銀行調研名單。
資本新規影響不一 有銀行稱消費貸待需求回暖
就3月機構調研關注的問題來看,資本新規影響、消費類貸款恢復情況等是機構較為關注的問題。
2月18日,中國銀保監會與中國人民銀行就《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面向全市場公開征求意見,并明確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標志著新巴塞爾協議Ⅲ的總體監管框架在中國的實際落地。在3月機構調研銀行中,多家銀行被問及資本新規落地后,預計對該行資本充足率的影響。
其中,常熟銀行對此表示,根據征求意見稿,該行屬于第二檔,新規調整了部分業務的風險加權資產計量方法,主要涉及中小企業貸款、信用卡業務、同業投資、表外業務等,整體來看,新口徑對該行資本充足率影響不大。蘇農銀行也表示,該行屬于第二檔銀行機構,經過初步測算,新口徑對該行的資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都有一定積極影響。
不少機構關注零售信貸,在該方面,齊魯銀行表示,2023年,該行加快零售資產業務投放步伐,個人按揭及消費貸款投放均實現同比多增。杭州銀行則表示,居民消費需求目前還在復蘇階段,預計二季度回暖,因此目前消費類貸款的增量較少,近期零售貸款的增量主要以房貸為主。
凈息差走勢關注度高 券商:板塊步入可積極配置區域
凈息差的走勢關注度仍然較高。3月,多家銀行被問及對于全年或未來息差走勢的看法。其中,常熟銀行稱,展望全年,貸款端,該行預計2023年全年息差水平有望基本保持穩定。杭州銀行表示,目前整個行業的凈息差在收窄,但該行凈息差水平大幅下行空間較小,下降幅度將有限。
近期,在硅谷銀行破產事件等背景下,國內銀行股出現一定波動。中信證券最新研報認為,海外銀行流動性風險持續演繹下,當前國內銀行業流動性風險穩定可控。近期銀行板塊回調主要歸因于銀行息差收窄及2023年一季報低預期的可能。降準有效緩解部分銀行息差壓力,并且資產端低價搶投放行為有改善可能。
展望未來,中信證券表示,兩會期間央行高層提及不盲目追求信貸高增長,銀行信貸行為或緩步從“任務模式”過渡到“商業模式”,資產端低價趨勢二階導改善,同時負債端關注年內的存款利率調整機會。整體而言,板塊步入可積極配置區域,優選具備長期商業模型價值的公司,可從容布局高性價比品種。
關鍵詞: